石屋内笑声清脆,麦浪里麻雀翻飞。12月13日,记者来到仙居县双庙乡括苍村,一幅田园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开。
走近石屋,门口牌匾上书“翁森故居”四字,琅琅书声在风中飘荡。
元至元年间,诗人翁森来到这片土地,建书院,振儒学,著劝学诗,力挽当地学风。
他在《四时读书乐》中吟诵春夏秋冬四时读书情景:“读书之乐乐何如?绿满窗前草不除。”“读书之乐乐无穷,瑶琴一曲来薰风。”……
物转星移,这股学风被代代相传至今。近年来,双庙乡围绕“翁森故里、花园双庙、研学乐园、康养圣地”这一建设目标,持续深挖翁森文化,利用括苍村新农村改造的良好基础与企业展开合作,推动研学文旅相融合。
田间地头传书声
“十、九、八、七……”金色稻田边,孩子们大声倒数。
在他们身前,一个个水桶中的蓝色液体散发出一股特殊的气味。几分钟前,在老师的指导下,他们将自己的方巾沉入水中,观察色彩的变化。
“这些蓝色浆料全部取材自植物,用这种染料染出来的布做成衣物,不仅对人体无害,还有天然的驱蚊防虫功效。”徐英伟是当地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的掌门人,经常受邀到村里授课。
事实上,蓝印花布手工扎染课程只是括苍村让课堂“行走”在田间地头的冰山一角。“渔樵耕读供养”是近年来村里始终秉持的共富“六字诀”,而“读”则是贯穿始终的灵魂。
在这里,孩子们走出教室,在鱼塘边垂钓,在山间攀岩、砍柴,在田里体验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的喜悦,甚至在未来,能够通过学习计算机、编程等专业知识,探索智能化农业的奥秘。
“括苍村土地不多,但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所以在发展规划时,如何更好地推动研学文旅发展融合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。”双庙乡副乡长周建敏说,目前,“海亮研学”“上王历史文化研学”“天空之城休闲研学”“括苍翁森故里研学”四大研学体验圈正在建设完善中。
据统计,2022年以来,括苍村共接待中小学生及游客4万余人次,年营业收入约800万元,为各村增收约80万元。
村企合作做实“研学”文章
不远处,在一片倒伏的巨型水稻边,孩子们穿着黄色雨衣,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打稻子,清脆的打稻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连成一片。
“通过打稻,稻粒可以从秆上脱落下来,现在一般通过打稻机进行,但为了增加孩子们的体验感,我们决定采用最原始的形式进行教学。”海亮集团工作人员介绍,“在这之前,学生会在教室先学习一些关于水稻的理论知识。”
今年5月,括苍村便与海亮集团建立合作关系。接下来,每年约有200多天,每天都会有集团的两三百名学生来到括苍村开展研学活动,每年总人次达五六万。
尽管海亮集团在当地建有自己的省级研学基地,但为了丰富课程内容,学生们也会前往村里的研学基地、历史遗迹进行学习。据统计,经合作,周边300多名村民就业问题得以解决,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.7万元。
除此之外,括苍村还投资近2000万元与另外两家企业联手打造“括苍研学基地”以及“翁森文旅综合体”,其中“括苍研学基地”中智慧大棚与天文台已投入使用,“翁森文旅综合体”将突破传统,打造适合成年人休闲娱乐的户外林地。
“今年6月,括苍村与仙居国际机器人协会、仙景根雕、汉青染坊等企业完成签约,通过村企合作,协同运营翁森文旅综合体,打造市场化研学。”周建敏说,“该基地将采取股金分红的模式,预计将促进上百名村民就业,带动周边村民年均增收约20万元。”
“老家底”变“新引擎”
午饭时间,村文化礼堂里一片热闹的景象。随着饭菜渐渐摆满桌面,学生和家长一起品尝新鲜的农家菜。
今年年初,村“两委”开始改造村文化礼堂,将一楼打造成旅游服务中心,楼上则是一间间供孩子上课的多功能教室。小村变研学乐园的探索之路就此开启。
“原先,括苍山上有两个村子,村民们零星地居住于山上各处,倘若要建设道路、基础设施,会造成很大的土地资源浪费。”周建敏说,“2012年,山上的村民搬迁到山下后,村‘两委’马上开始新农村改造。一方面对山上土地进行复垦,另一方面则积极盘活山下闲置土地。”
先是将古民居复原成翁森故居,再是在其后建造翁森博物馆,同时在村子的另一边将废弃已久的小学改建成安洲书院,至此,研学乐园已初具规模。据了解,目前,翁森博物馆主体部分已经建好,安洲书院将在明年年初完成,之后将作为教室、研学展示厅供学生使用。
另外,村“两委”积极动员村民改造闲置农房,打造特色民宿,为之后接待更多学生、游客做准备。目前,村里已相继完成改造18户,预计为每户村民增收3万元。
“接下来,我们还将在林地里打造攀岩、露营场所以及影视外景基地,建成后不仅能吸引更多游客,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,还可以有效解决村民就业问题。”周建敏说。
(编辑整理:仙居房产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