味老大工贸有限公司的员工在卖杨梅。 通讯员俞科宇摄
“20克(注:每颗重量)以下25斤,20克以上11斤。”6月18日早上7点半,在公司设的收购点确认杨梅数量后,俞天伟赶往公司上班。
“东魁杨梅刚上市,今天量不大。”他是浙江味老大工贸有限公司的老员工,家在仙居县横溪镇上沈村,“我家有160株杨梅,近年来产的杨梅都由公司托底收购了。”
省去了兜售之苦,不影响正常上班,收购价还比市场价高——俞天伟发自内心地说,公司的做法,暖到了所有家有杨梅的员工心里。
浙江味老大工贸有限公司位于横溪,是一家专业生产竹木制工艺品的留学生企业,去年产值1.3亿元。总经理张帅系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,现为仙居县政协常委、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。
一家工艺品企业,缘何做起了杨梅收售?张帅的答案是:给公司的梅农员工解决后顾之忧,让他们既能增收,又能安心上班。
他说,公司300多个员工,来自横溪以及周边的埠头、湫山等乡镇,90%的员工家里都种有杨梅,多的200多株,少的二三十株。对种植数量不大的员工来说,销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
来自山枣园村的公司仓管员赵素萍,对此深有感触,“以前杨梅季,我们只能去杨梅市场找收购商,价格他们说了算,还得任由他们挑选。好的挑走后,差的还要再找卖的地方。有的员工家里每天只有一篮两篮杨梅的,就坐在市场边上售卖。”
早上杨梅新鲜,能卖得起价格,下午价格就低了,到晚上就只能当“烂子”卖。赵素萍说,尤其是杨梅大批量上市时,有时候兜兜转转一天也卖不完,那种感觉很焦虑也很无奈。
因为要卖杨梅,很多员工不得不请假。而6月至8月,正是公司的生产旺季,临时又招不到熟练工,这样一来生产就容易受影响。
你种杨梅,我来托底。“2016年,我们专门成立了一家农业发展公司,在坎头杨梅市场边上租民房建冷库,用于收购梅农员工的杨梅。”张帅介绍,收购价上,比市场价每斤高出2元至3元。
收来的杨梅,除了送客户和供应商,其余自找销路。近年来,公司组建团队,通过抖音、微店等渠道销售,并邀请知名网红推荐杨梅,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杨梅推介会。
“说实话,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正比的。”张帅说,“但我们认为是达到了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目标,会一直做下去。”
凌晨采摘,早上送到公司收购点后,照常上班。下班后,到收购点结算拿钱,顺便把篮子带回家——俞天伟用四个字评价公司的收购点:方便、实惠!
“有效破解梅农员工‘农民+工人’的双重身份难题,积极推进共同富裕。”对浙江味老大工贸有限公司的做法,仙居县侨联主席李君夸赞有加,“这也彰显了该公司的社会责任感。”
(编辑整理:仙居房产网)